alphaGem's blog

Follow me on GitHub

現學現賣音韻學隨記一・從普通話福州話進行簡單中古漢語聲調推導

Mar 27, 2018
標籤: 語言音韻 中古漢語 福州話


這裏主要介紹一些簡單的從普通話與福州話的發音推導出中古漢語聲調的方法。

一些廢話

中古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而根據聲母的清濁又分成陰陽,所以總共就是四聲八調。然而在語言的流變中有些聲調就被吃掉了。之前學習了一些從普通話上推中古漢語聲調的基本操作,然後突然意識到也可以用福州話上推,甚至兩者結合起來上推……

這裏討論的都是比較一般的情況(因爲特殊字實在好多啊,有的還不好解釋)。

從普通話上推

首先不考慮麻煩的要死的入聲字。

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對應到中古漢語的平上去大概是這樣的

中古漢語 清平 濁平 清上 次濁上 全濁上 清去 濁去
普通話 陰平 陽平 上聲 上聲 去聲 去聲 去聲

平聲方面是比較清楚的,按清濁分陰陽。

上聲中聲母是全清次清次濁的對應到普通話的上聲,聲母是全濁的對應到普通話的去聲。

去聲字就對應到普通話的去聲。

也就是說,對於一個陰平字,它上推到中古漢語會是清平字;

對於一個陽平字,它上推到中古漢語會是濁平字;

對於一個上聲字,它上推到中古漢語會是清上或者次濁上聲字,而清與次濁是很好分辨的,於是就可以判定一個上聲字聲母的清濁;

對於一個去聲字,它可能是全濁來源或者去聲來源,但是注意到濁母清化“平送仄不送”的規則,如果普通話裏這個字的聲母是送氣的,那麼就說明這個字是清去(因爲全濁上聲字和濁去字不送氣),否則就是全濁上聲字或者濁去字。全濁上聲字和濁去字混得厲害,所以難以區分。

接下來我們開始考慮入聲字。

普通話裏,入聲字混到了平上去三聲裏面,而對應關係大概是這樣的

中古漢語 全清入聲字 次清入聲字 全濁入聲字 次濁入聲字
普通話 四聲 四聲 陽平 去聲

但這種混亂中還是有一些規律的:對於一個陽平字,如果它是次清的,那麼它只能是平聲字,對於一個去聲字,如果它不是次濁的,那麼就不會是入聲字。

所以入聲好混亂啊……怎麼辦呢?

從福州話上推

喜聞樂見的事情發生了。保留入聲字的福州話就不存在入派三聲的混亂狀況。

所以我們就可以先列個表:

中古漢語 清平 濁平 清上與次濁上 清去 全濁上與濁去 清入 濁入
福州話 陰平 陽平 上聲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看起來就比較規整了。全濁上這個……這就實在是沒救了啦……

於是如果會講福州話的話就可以比較方便地判定聲調了。

什麼……你福州話和我一樣講得很差,然後很多單字不會念只有組詞了纔會?

那就組詞啊。

但是問題又來了:對於一個雙音節詞語,前面的字會發生變調的情況,例如「食飯」,食的聲調是陽入,五度標音記作4或5,但是放在飯前面就要變成21了。

所以我們就上一張變調表吧……(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Fuzhou_dialect#Tonal_sandhi)

         
下字$\rightarrow$
上字$\downarrow$
陰平˥ 陽平˥˧
陽入˥
上聲˧ 陰去˨˩˧
陽去˨˦˨
陰入˨˦
陰平˥
陰去˨˩˧
陽去˨˦˨
陰入乙˨˦
˥ ˥ ˥˧ ˥˧
陽平˥˧
陽入˥
˥ ˧ ˧ ˨˩
上聲˧
陰入甲˨˦
˨˩ ˨˩ ˧˥ ˥

其中,陰入甲是舊時以-k收尾的字而陰入乙是以喉塞收尾的字。現在都以喉塞收尾了。

其中入聲字有些的韻尾在連讀的時候被吃掉了,這部分字主要是陽入和陰入乙。

那麼也就是說:

對於下字是陰平的詞:

若上字讀若陰平,則只能排除上聲和陰入甲。需要結合普通話判定平聲還是去聲,入聲就也不能分離出了。

若上字讀若變降,則可以知道會是上聲或者陰入甲。陰入甲較多的有保留喉塞,例如「國家」,可以區分清楚。

對於下字是陽平或者陽入的詞:

若上字讀若陰平,則可以知道是陰平,陰去,陽去或者陰入乙。其中若有保留喉塞音或者普通話是上聲字則這個字會是陰入乙,否則也比較難區分開。

若上字讀若上聲,則可以知道會是陽平或者陽入,而如果這個字是次濁字則可以確定這是陽平字,否則就混起來了……

若上字讀若變降,則知道是上聲或者陰入甲,同理。

下字聲調的其餘情況也與上面一類同理可以推得到。

所以基本上除了陰入甲也都還不是很容易解決。(因爲上字的混同與普通話有些類似。)

所以區分入聲字還有一個方法……

郭沫若沒出息![滑稽]

然而郭沫若能寫出這種東西還真的是很強啊……

要是能有人把全濁上聲字也寫成一篇東西就好啦……





这里还没有人评论过呀……